网站首页 > 走进阜阳 > 阜阳旅游 > 吃在阜阳

这是阜阳人从早吃到晚,百吃不厌的美食~

浏览次数:25981 作者:张杰 信息来源:阜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5 09:29 字体大小:

阜阳,位于皖北,著名的百亿粮仓。如今,阜阳人也爱晒家乡美食,格拉条首当其冲。

这种被叫作格拉条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种面条,有点像武汉的热干面,又有点像山西的饸饹面。


640.png


阜阳人说,格拉条好吃。压制好的面条,放进滚开的水里烫烫,捞出来,稍微控一控水,放进碗里,配以黄豆芽、芹菜段、豆角、香菜,再用芝麻酱、辣椒油等佐料调味。满满一大碗,用阜阳话叫“给吃”,意思是分量足。

阜阳人常常对外地人说,不斗一碗格拉条,等于你没有来阜阳。

“斗”,是阜阳过去惯用的土语,现在讲普通话的多了,但偶尔还能听到。阜阳人说吃一碗面条,叫斗一碗面条,说喝二两酒,叫斗二两酒,说一个人会办事,叫会斗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个“斗”字,把阜阳人的语言,发挥到了极致。

或许,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凸显,它形神兼备地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把简陋奔放的意识,置放在能传承悠远的感性的语言景观里。

于是,就有了“斗”一碗格拉条的说法,而不是吃一碗格拉条,因为这个吃字太平庸化了。只有斗,才能凸显阜阳人的豪爽、才能把吃格拉条那个热闹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斗”一碗格拉条,应该算做是一种恣意的享受。


640.webp (11).jpg


阜阳人爱吃格拉条,但很少在家吃,因为家里做不出街边小店的那个味。

在阜阳,格拉条既不属于早餐,也不属于晚餐,而是从早晨卖到晚上。

一食一城。每个城市都有着专属的小吃文化,如果你去过阜阳,发现街头巷尾卖格拉条的小店非常多,有点名气的生意爆棚,几十个人同吃一锅格拉条,俨然是一场轰轰烈烈、扯展喉咙的聚会。

说实话,比起南方的葱油面、阳春面,阜阳格拉条和阜阳人的性格差不多,少了几分细腻,多了几分粗犷。在南方人眼里,阜阳人不讲究吃喝,换句话说,吃得不够精致。

说阜阳人的面条吃得不精致,其实是一个误会。就拿格拉条的制作工序来说,一碗看似粗犷无比的格拉条,自有它精致之处。首先,要会和面,确保面条的劲道;其次,配菜用的黄豆芽不能有豆腥子气味,芹菜、豆角须焯水,断生即可,多一分钟都会影响口感;再次,辣椒油讲究的不仅仅是辣,还要香,还有调味品的搭配与比例,更是决定一碗格拉条味道好坏的关键。



640.webp (14).jpg


阜阳格拉条店人气旺,有人大清早两眼一睁就想吃,仿佛早晨不吃一碗格拉条,这一天就不知道咋过。

所以,格拉条店主往往不敢怠慢,两口子早早从床上爬起来赶到店里。

火旺了,水开了,格拉条机子抬起来,架在锅口上。

干练利索的女人往格拉条机子里塞着搓好的面团,男人一按电门,“吱”……一根根格拉条便落在滚起水花的大锅里,盘旋起来。

此时,有喜欢吃头一锅面的食客早早就来了,站在周围,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女人开着玩笑。因为都是老熟客,即使玩笑开过头,女人也不恼,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谈笑间,只见男人捞起锅里的格拉条,放进水盆里过凉,片刻后,再捞出来扔进开水锅里。趁这个空隙,店主转身把十几个大碗一字排开,黄豆芽、芹菜、豆角垫底,又转身抄起捞罩子,根据大小碗分量的不同,把烫好的格拉条捞进碗里,各种调味品再紧跟其后,最后加一撮香菜,就像文章里的句号,标志着所有的制作程序结束,一碗格拉条就制作成了。

于是,一场格拉条的盛宴就这样开始了。顿时,店里响起了一片“呼噜呼噜”吃格拉条的声音,此起彼伏。



640.webp (13).jpg


吃格拉条,不像吃阳春面,没有汤汤水水,吃的时候首先要把格拉条与各种配菜搅拌均匀,确保每一根面条都沾满调料,这样吃起来才有滋味。但拌面的时候,稍不注意,芝麻酱就会飞溅到脸上或衣服上。

如同喝咖啡需要伴侣,阜阳人吃格拉条需要配上一碗汤。这碗汤要么是豆芽汤,就是焯过黄豆芽的水,不要钱,随便喝。要么是鸡蛋汤,阜阳人叫“鸡蛋茶”,就是拿一个鸡蛋打碗里,搅拌了,舀一勺开水,沿碗口冲入碗里,瞬间蛋花泛起。

阜阳有句老话叫“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但遇到一碗格拉条时,却很难做到温文尔雅,就是再有学问的人也会斯文扫地。因为吃格拉条必须张开嘴,头歪着,才能咽下去。随后,端起一碗汤,“咕嘟咕嘟”喝几口,放下汤碗,爱吃生蒜瓣的,再“咔嚓”咬一口生蒜瓣,接着又挑起一筷头子格拉条吃起来,如此反复。

这吃相看起来似乎有几分贪婪,食客们却是相互都不觉得丑陋,反倒觉得是一种痛快,一种潇洒。即使是有身份的人,面对如此美食,他那高贵的矜持也会荡然无存,最终被同化成同一个吃相。

多少年来,一碗格拉条,从早餐吃到傍晚,从春秋吃到冬夏,没有听说谁吃烦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