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阜阳 > 阜阳旅游 > 吃在阜阳

飘香全国!最爱这一口“阜阳味道”!

浏览次数:7795 信息来源:阜阳旅游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3-01-23 10:00 字体大小:

春节期间
馓子是阜阳人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

要说阜阳哪里的馓子最出名?

有句民谚说的好

阜阳馓子数阜南

阜南馓子看方集

640.jpeg

一起到千年古镇

——方集镇

尝尝方集馓子到底有多香?


1

日产千斤,销往全国各地!


都说来了方集,一定要尝尝这里的馓子。方集馓子有很多品牌,成规模的工厂有四五家。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明康”和“赵侠”了。


640 (1).jpeg

明康厂130多位员工,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方集人。今年40岁的方宪英在炸馓工岗位上干了两年多,“方集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炸馓子,自己本来就有些手艺,来到厂里很快就干得得心应手。厂离家近,工作又稳定,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方宪英说。

腊月二十五是赵侠馓子春节前加工生产的最后一天。“忙了一年了,工人都很辛苦。今年过年早,物流也停了,早些放假,让员工高高兴兴回家办年。”赵侠说。

赵侠,这位50多岁的农妇,将自己的名字冠以厂名,让“赵侠馓子”乘着订单,不仅享誉淮河两岸,而且“走”遍全国各地,还销往香港和台湾地区。

赵侠说,她炸馓子的手艺是祖传下来的,到她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如今,她把手艺传给了儿子。“我们厂用的都是本地原材料,比如,菜籽油就是洪河岸边出产的。产出的馓子细、脆、韧,圈圈相连,纤细黄亮。”


640 (1).jpeg


近两年,赵侠馓子加工厂还赶上了电商潮,开通网店,线上销售。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在一家购物平台上看到,“赵侠馓子特产店”中有多种规格、不同包装的馓子可供选择,网店月销量1000+,积累了9000多条评价,好评率99%。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方集的馓子工厂都已逐步注册商标、创立品牌、广开销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



2

纯手工制作,满口留香!



不同于工厂生产,方集镇众多馓子作坊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技艺更精细。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乡亲,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吴久馓子店生意好,他家的馓子最细,十里八乡都有名。

在方集镇北街一处临街门面房,记者见到了48岁的店主吴广久和妻子周柳艳。“我叫吴广久,大家叫着叫着就顺口给我家取了个‘吴久馓子’的店名。”吴广久一边忙活一边说。

640 (3).jpeg

就是这家连门头招牌都没有的馓子作坊,来往的顾客络绎不绝,还吸引很多外地人找着来买。

前厅,是油炸和销售馓子的地方;后屋,摆放着三个大红盆,四五位工人正在准备第二天要用的馓条。“馓条得用油养一夜,早上三点起来,把养好的馓条捋出来,制作成馓子生胚子,随后下锅炸!”吴广久的侄子吴文德说。只见他一只手不停地将已经醒好的面搓成筷子般粗细的长条,另一只手将面条向红盆里推送。“这叫‘盘条’”,盘好了,面条才能有韧劲,馓子才能抻得细,吃起来自然酥脆。”

640 (4).jpeg

一旁,周柳艳正在“挄条”。她轻捻三五根面条,从另一只手的指尖不断向上缠绕。随后,又如游龙飞凤一般向小臂上缠。双臂交替上下、里外挄动,面圈越来越大,馓子胚子越来越细,再把挄好的条挂在撑杆子上撑开,最终变得细如发丝。

640 (5).jpeg


这时,吴广久在前厅一招呼,周柳艳撑杆子上的面圈瞬间就挂到他的槐树条上。将面圈放入热油锅里,随着“嗞啦”一声,馓条在沸腾的油锅里不断翻滚。待馓子变得金黄发红时,吴广久不失时机地挑起面圈,抖去余油,随后放在一旁的案板上。

案板上的馓子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泽,还嗞嗞地冒着小油泡。掰断一根馓子一看,果然又细又薄,如银针般粗细,让人垂涎三尺。捻起一根,放入口中,馓子应声而碎,留下满口油香。

“进入腊月后店里特别忙,每天要用200斤面,连续干十多个小时,常常忙得饭都吃不上。”即便如此,他们夫妻俩还是坚持用纯手工延续传统技艺。周柳艳说。


3

最爱麻馓子,这口“阜阳味道”


方集镇人的淳朴、豪爽,方集老街的古朴、沧桑,全部浓缩在这一圈圈缠绕不息的馓子里,经久不衰,绵延不绝。

“吕记馓子坊”“周记小店”“李家铺子”……走在方集老街上,随处可见像“吴久”这样夫妻档的馓子作坊,数不清到底多少家。据初步统计,馓子作坊不少于百家,年产值5000多万元。

640 (6).jpeg

逢着大集,商贩们或摆摊设点,或现炸现卖,道路两侧摆满了圆圆萝筐,筐内盛满金黄色馓子,看着十分讨喜。每家的馓子都鲜香酥脆,但各家的口味却略有不同。嚼一口,香满齿颊,芝麻的醇厚瞬间溢满口腔。再嚼一口,余香入怀,欲罢不能。

640 (7).jpeg

馓子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制作。北方馓子粗,嚼起来有劲,壮口,南方馓子袖珍,如线如丝,入口即化。而方集馓子把子大,透着粗犷;粗细均匀,又露着婉约,形成了独有特点。而这份舌尖上的记忆,是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被替代的。

640 (8).jpeg

“地址还跟去年一样?好的,明天我给你发货。”

“要30斤礼盒装吗?今天卖完了,明天我给你提前备好。”

新疆、上海、广东、河南……在方集馓子市场上,常常看到店员摊主接打电话发送快递的场景,约三分之一的订单来自在外漂泊的阜阳人。张文丽今年33岁,大学毕业后留在芜湖市工作。她说:“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从街头到街尾,到处弥漫着炸馓子的油香气。现在搁外地,每年买些家乡的麻馓子,吃着馓子,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

640 (9).jpeg

听方集镇上老人说,相传,清康熙年间,方集馓子曾被列为贡品。以前,馓子只在逢年过节拿来招待客人。如今,方集馓子从小吃变成产业,走进了城市超市和市民餐桌,成了四季都能吃到的美食。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馓子所代表的阜阳年味儿始终不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