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阜阳市教育局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索  引 号: 003158954/202201-00044 信息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阜阳市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22-01-06
文       号: 阜教组〔2022〕1号 发布日期: 2022-01-06
标       题: 中共阜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信息来源: 阜阳市教育局
关  键 词: 体育美育 浏览次数: 4754
有 效 性: 有效

中共阜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1-06 15:00 字体大小: [ ]

各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属高校,各市直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经市委负责同志同意,现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阜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1月6日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中小学校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 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基本保障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鼓励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可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保障每周3节体育课以上。不得削减、挤占体育课时,并逐步增加课时。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着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三)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明确中小幼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落实相应课程。完善中小幼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积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

(四)强化学校体育教学与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的现状,从综合育人、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高度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思路,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过程与结果,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结合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和方法。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深入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支持高校牵头组建体育教学联盟。

(五)创新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义务教育阶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级授课制”完成必修必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小学高年级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组织教学。初中在“体育选项走班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体育俱乐部制”,丰富完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必修选学内容的学习。高中以“体育选项走班制”为主,通过“体育俱乐部制”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教学改革实效。

(六)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七)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健全市、县、校三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原则上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或“全员体育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和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省、全国联赛。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挖掘、整理、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具有阜阳特色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八)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教育、体育部门每两年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工作计划。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专项运动队,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优秀学生运动员培养“绿色通道”,实现中小学“一条龙”培养,纳入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九)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完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未配齐的县(市、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跨校走教、共享教师”,或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优质中小学与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协同培训基地。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和教育基地。加强体育教研员队伍建设。落实国家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标准。

(十)改善场地器材建设与配备。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把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或场馆。小规模学校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加强场地设备配备,以满足实际需要。

(十一)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城市和社区新建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十二)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建立中小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并定期向家长反馈制度,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建立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 评估— 反馈— 干预— 保障” 闭环体系。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和期中(期末)考试范围。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十三)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按照上级文件落实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市教育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师通报表扬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通报表扬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十四)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以及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列入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的内容。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职业院校“双高”建设、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高”“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中小学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十五)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市、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总体谋划,研究落实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工作格局。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十六)强化风险防控。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十七)促进“长三角”学校体育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学校体育联盟,联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搭建校长、教师联动培训平台,联合举办学校体育赛事,推进体育课程、场馆等开放共享。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市学校美育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兴趣导向、面向全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挖掘阜阳地方美育资源,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构建学校美育工作新格局,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协同育人目标。

(二)工作目标。到2022年,补充美育专职教师,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学生参与校内艺术课程比例达到100%;到2025年,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体现阜阳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学生艺术素养和学校美育品牌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教师队伍。多渠道补充美育教师,建立多元化专兼职美育师资队伍,解决结构性短缺问题。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美育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学生发展。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美育社团,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掌握1—2项艺术技能,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呈常态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场馆设施。全市中小学校美育场馆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满足课程教学和美育活动的需求。

——办学水平。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发展,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缩小,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二、重点任务

(一)开足开齐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不得削减、挤占美育课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课时。

(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在开设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高中阶段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要立足学生职业需求,强化实践,注重艺术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培养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促进五育深度融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美育与德智体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积极发挥美育的载体辅助作用,鼓励各学科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艺术,更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四)创建本土品牌特色。鼓励学校培育推广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学校美育品牌,鼓励学校吸收阜阳地方人文艺术特点,挖掘美育课程资源,重点开设如剪纸、戏剧、书法、国画、版画、柳编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至2025年,要实现美育特色“一校一品”全覆盖,争取“一校多品”,积极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园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全面开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六)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坚持因地制宜,形成美育活动的特色和传统。鼓励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合奏、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群体性艺术活动,各地各校要保证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艺术节活动。加强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社团,培育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视经典引路,推进戏曲、“非遗”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观看百部经典电影、传唱百首经典歌曲、演绎百部经典戏曲等审美实践活动。

(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宗旨,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艺术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校文明礼仪、文明风采、文明教室(寝室)、美丽校园、文化校园等建设和对校训、校歌、校徽的宣传教育,培育青少年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人格修养,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校园。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完善中小学校音乐、美术教师补充机制,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未配齐的地区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专职音美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区县采取共享共建、跨校走教,或购买服务与专业艺术人才、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力量合作方式,为学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

(九)改善场地器材建设。本着满足需求的原则,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检查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的达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添补有关器材设备,并结合校舍改造、扩建工程等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配置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采取政府兜底、校地共建、社会共享等举措,确保中小学有足够的艺术专用器材和活动场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保证艺术教育经费。

(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和支持高校、中职学校学生艺术社团、社会专业文艺团体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有计划地赴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或戏曲进校园活动,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聘请地方艺术家或民间艺人,因地制宜成立有关工作室,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美术馆、博物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十一)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公费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均衡城乡、校际美育资源,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帮扶美育基础薄弱学校,着力提高乡镇、农村等地区学校美育教学质量。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引导师生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支持高校志愿者进校园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三、健全工作机制

(一)推进科学评价机制。各地各校要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逐步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各地各校要认真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艺术工作评估和学校艺术工作年度报告工作,将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美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校美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艺术素质发展状况等作为工作报告重点。市教育局定期组织美育工作专项调研,了解学校美育发展状况。

(二)完善岗位评价制度。各地各校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美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展的要求,完善美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美育教师的通报表扬力度,在教学成果奖、拔尖人才评选通报表扬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在全国、全省美育展评活动中获得名次的美育教师,参加职称评聘或评先选优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推荐。

(三)强化督导检查。要将美育工作纳入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对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和对学校综合督导内容。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美育工作的督促、指导和检查,定期开展学校美育工作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各校真正重视学校美育教育,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美育学科质量检查监测机制,推动学校不断提高美育工作水平与质量。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课程实施不规范、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建立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市区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制定实施学校美育师资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将学校美育工作作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各学校校长是所在学校美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学校美育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将美育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整体工作、学校领导工作考核内容。

(二)加大经费投入。稳步提高学校美育工作经费投入。安排专项经费改善学校美育场馆设施建设,支持美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开展美育教育教学、美育实践活动的经费予以保障。探索和鼓励社会力量协助发展学校美育,拓宽学校美育投入渠道。

(三)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传播正确观念,营造良好氛围。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充分展示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形成全社会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中共阜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1月6日印发

 



附件:中共阜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pdf [530.5 KB]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软件 [在线安装], 或下载本PDF文档 [点击下载]。
附件:中共阜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docx [46.4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