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阜阳 > 话说阜阳 > 阜阳概况

话说阜阳

阜阳概况

浏览次数:63392 信息来源: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4-02-27 16:28 字体大小: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东、颍泉3区,临泉、太和、阜南、颍上4县和县级界首市,面积1011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14.1万人。历史上,阜阳曾称汝阴、颍州、信州、顺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为颍州府,增设附廓阜阳县,阜阳正式确定为县名。“阜阳”二字来自于东汉时期境内的阜阳侯国,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阜”意为高,谐音“富”,“阳而阜生”;“阜”拓展为敦厚、富有、旺盛、安定、繁衍生息之意,“阳”拓展为自强不息、万物复苏、蓬勃发展之意。自汉代以来,阜阳名称虽然有所变化,管辖区域也各有不同,但其行政中心均在今阜阳城区。北宋名相苏颂在颍州为官时,曾盛赞“颍为善郡”,后又称“颍淮善郡”。

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7200-6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淮夷”先民在此拓土定居,形成了阜阳历史上第一个原始村落——王新庄遗址。2020年,颍东岳家湖遗址的发现发掘,也将人类在阜阳城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000年。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里,胡、沈、养、慎等小国林立,留下“百里为王”的传说。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先期转战便直抵阜阳境内。南宋顺昌大捷阻遏了金军南下的步伐,元末红巾军颍州起义点燃了农民大起义的烽火,清末捻军雉河集会盟动摇了清王朝统治根基,淮上军光复颍州吹响了皖北响应辛亥革命的号角。

五四运动后,阜阳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逐渐成为皖北革命的中心。阜阳四九起义打响安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彭雪枫将军率部挺进皖北,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淮北平原纵横驰骋抗击日军;刘邓大军曾在这里驻扎休养、逐鹿中原,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百万阜阳人民战天斗地,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开启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工程,修筑起“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人工运河——茨淮新河。改革开放后,阜阳人民敢想、敢试、敢闯,成为农村改革的排头兵,探索开创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阜阳模式”,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进入新时代以来,阜阳坚定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聚焦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合作成果丰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GDP全国百强市、长三角一体化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重点城市、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一张张城市新名片诠释着这块土地的光荣与梦想。今天的阜阳,城如其名,正承载着“阳而阜生”的美好祝愿,大步迈向未来。